发布时间:2024-12-08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退化问题的加剧,提升农业生产在盐碱地等不良环境下的可持续性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2024年11月9日,在被誉为“杂交水稻的故乡”的湖南长沙,由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启动的耐盐碱水稻地方标准编制工作,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耐盐碱水稻的研究与推广,燃起了农田的希望。全国可耕种的盐碱地面积达1亿亩,而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这些曾被视为耕地“荒滩”的区域,有望转变为粮仓。此次标准的编制,以湖南、新疆、海南为核心,旨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耐盐碱水稻种植技术规范》,为耐盐碱水稻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标准依据。
在首届“标准化与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范小兵表示,经过两年的低调耕耘明博体育登陆,中心共培育出11个耐盐碱水稻新品种。其中,“箐两优3261”在3-5‰盐水浓度下的亩产达350公斤,米质令人称道,符合部标一等优质米标准。同时,其他新品种在华东滨海和宁夏的多项示范中,亩产均超400公斤,部分代表性地块甚至突破470公斤,这为耐盐碱水稻在国内外市场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标准发布的《“碱”字标盐碱地鲜米》团体标准,指向了产品质量控制的规范化,强调米质标准的重要性,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高质量发展。这不仅符合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也激发了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的积极性,进一步加速了耐盐碱水稻产业化进程。
参与项目研发的袁梦科技公司也积极展示了“碱”字标盐碱地鲜米的市场前景,显然,类似的标准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可靠的产品保障。研究人员强调,只有通过规程化的种植技术与标准化的产品质量控制,才能为盐碱地的持续利用和经济效益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在全球粮食生产面临严峻挑战的时代,耐盐碱水稻的研究与推广不仅回应了当下的需求,更提供了承载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通过科学的种植理念和标准化的生产流程,耐盐碱水稻有望为更多荒滩带来生机,实现“万亩荒滩变粮仓”的精彩蓝图。未来数年,该项技术的推广,必将成为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博体育综合。
总的来说,耐盐碱水稻的地方标准编制工作,无疑是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又一重要里程碑。这一标准的制定,不仅将为广大盐碱地农业的实践提供切实的指导,也将为全国的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